目录
- 概述
- init()函数
- 执行时机
概述
init()
一般用来做一些初始化工作, go允许定义多个init()
,根据init()
重复场景不同,可以分为
- 同文件 单文件中定义多个
init()
- 同模块 同模块下不同文件中定义了多个
init()
- 子模块 本模块和子模块都包含
init()
- 跨模块 多个被引用模块中均含
init()
要点秘诀:
- 涉及引用时,先加载的先执行
- 同一文件中,先定义的先执行
init()函数
init()
函数没有参数,也没有返回值。
init()
函数在程序运行时,自动自动被调用执行,不能在代码中主动调用它。
init()函数执行顺序和时机 执行顺序
先看一段执行代码:
package main import "fmt" var x int8 = 5 const name = "Vitalik" func init() { fmt.Println(x) } func main() { fmt.Println("Eth merge") }
输出结果:
5
Eth merge
Exiting.
可见就目前三者来讲顺序如下:
全局变量 -> init() -> main()
执行时机
Go
语言程序启动会先从main
包检查其导入的所有包 ,每个包又可能导入了其他的包,由此Go
编译器由此构建出一个树状的包引用关系,再根据引用顺序决定编译顺序,依次编译这些包的代码。
具体:
1. main引用的同级包,按引用顺序依次编译
2.包中再引用包,最底层的叶子节点的init()先编译,依次往上调用
即,在运行启动时,最后导入的包会最先初始化并调用其init()
函数,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评论(0)